从古到今,有不少人为韩信打抱不平,认为他是被冤杀的,从韩信的作为来看,他被杀一点都不冤,就是自找的。
垓下之战结束后,刘邦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夺了韩信的兵权,同时把他从齐王改封楚王,这事很重要,说明刘邦对韩信起了猜忌之心。
刘邦不是猜忌心重的君主,从政治上看,刘邦是一个豁达的人,他之所以猜忌韩信,是因为韩信做的实在太过分。
韩信在垓下之战前,以封王来要挟刘邦,摆出一副不封王就不参与垓下之战的态度,而且在齐地待了十个月之久。
《史记 淮阴侯列传》:当是时,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,韩信使者至,发书,汉王大怒,骂曰:“吾困於此,旦暮望若来佐我,乃欲自立为王!”张良、陈平蹑汉王足,因附耳语曰:“汉方不利,宁能禁信之王乎?不如因而立,善遇之,使自为守。不然,变生。”汉王亦悟,因复骂曰:“大丈夫定诸侯,即为真王耳,何以假为!
韩信的使者到达刘邦处,并为韩信要求请封代理齐王时,楚军正在荧阳紧紧地围困刘邦,在这个危急时刻,韩信想的不是大局,而是自己的封王。
韩信
韩信知不知道刘邦与项羽在前线的战况,他当然知道,但是他并没有急于出兵帮助刘邦,而是先请封代理齐王,这种行为如何定义?
这就是趁人之危,以危急时刻来要挟刘邦。
很多人认为韩信的功劳这么大,就一定得封王,这是混账逻辑,当时是封建社会,部将有功,能不能封王要看君主的意见,当时战国遗风浓厚,整个春秋战国时期,有哪个功臣因为功劳巨大而被封王?根本没有,白起那么大的功劳,不过是封君。
也就是在乱世,陈胜吴广喊了一句“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”,那些通过造反起来的诸侯,才得以封王,但是不代表任何人都能封王。
在刘邦之前,项羽分封天下,分封了十八个诸侯,这些诸侯部分是独立起家的一方势力,比如英布、吴芮、韩广,有些是投靠项羽的诸侯,比如章邯、司马欣、董翳,还有些出身六国王室的,比如魏豹、韩成、赵歇。
纯粹作为项羽部将因为立功而封王的,没有一个人。
韩信投靠刘邦时,担任管理仓库的连敖,因为犯法要被处斩,因为夏侯婴相救,救了韩信一命,韩信后来担任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,因为没有得到重用而当了逃兵,按律又要处斩,萧何出面救了韩信一命。
韩信要挟刘邦封王
刘邦赦免了韩信两次死罪,并且任命他为大将,这是对韩信有知遇之恩的人,刘邦为韩信提供了平台、粮食、兵员、将领,让他独自率军作战,这是一种莫大的培养。
蒯通劝韩信自立的时候,韩信说过这样的话:
汉王遇我甚厚,载我以其车,衣我以其衣,食我以其食。
汉王(刘邦)给我的待遇很优厚,他的车子给我坐,他的衣裳给我穿,他的食物给我吃。
表明了刘邦没有亏待韩信,至于韩信立下的大功,等到天下平定之后,肯定会论功行赏的,但是有一点必须要说明,如何分封韩信必须是刘邦的主见,任何人不能以威胁的方式来改变刘邦原来的主意,否则这是谋逆之罪。
就韩信卡在节骨眼来威胁刘邦一事,放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,都是死罪,这是谋逆之罪。
任何实权君主不可能被部将威胁分封,这严重地伤害了君权,别说刘邦,哪怕是刘恒、李世民、赵匡胤都不可能容忍这种行为。
刘邦一听到韩信要求分封,第一反应就是大怒,当时刘邦都骂出来了:我在这儿被围困,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,你却想自立为王!
张良和陈平暗中踩了刘邦的脚,私下劝刘邦听从,刘邦才立即改变主意,直接让韩信做齐王,去掉了代理二字,刘邦算是非常豁达的人了。
蒯通劝韩信自立
在此期间,项羽的使者武涉和韩信的谋士蒯通都劝韩信自立,韩信没有同意,韩信对蒯通说:
坐人家车子的人,要分担人家的祸患,穿人家衣裳的人,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,吃人家食物的人,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,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!
别看韩信说得这么高尚,实际上韩信不傻,韩信自立是不可能成功的。
刘邦对军队的掌控力度非常强,韩信手下的大将都是刘邦的亲信,刘邦能够单身进入韩信的军营夺了兵权,这本身就是刘邦对军队掌控力度强的证明之一。
自立为王不是军事问题,而是政治问题,政治不仅仅是打仗,打仗只是政治的延续,政治包括建立自己的亲信班底,建立基层政权,培养私人军队,筹集粮食、物资、军械,韩信能办到吗?
韩信手下能留下名字的除了蒯通之外,还有谁?没人了,韩信是一个性格高傲且为人孤僻的人,他不合群,虽然他有能力,但没有人愿意跟随韩信。
韩信唯一的朋友钟离昧被韩信出卖了,韩信企图拿钟离昧的首级取悦刘邦,这是背信弃义,刘邦赦免韩信几次死罪,又分封他为大将军,韩信还是通过要挟的手段来成为齐王,你从韩信的身上看不到一点忠义,全是自私自利。
项羽不能重用韩信,韩信跑了,刘邦起初也不想重用韩信,韩信又准备跑了,哪来的忠义?这就是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,选择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地方没有错,但你不能得了便宜还卖乖,这哪里是忠义?
韩信出卖了唯一的朋友钟离昧
刘邦在平定天下之后,只是把韩信的齐王封爵改为楚王,因为刘邦担心韩信在齐地培养私人势力,垓下之战前,韩信在齐地就待了10个月,他在那里干什么?除了要挟刘邦封王之外,没人知道,你是刘邦会怎么样?
《史记 淮阴侯列传》:高祖且至楚,信欲发兵反,自度无罪,欲谒上,恐见禽。
刘邦借云游云梦泽的机会到达楚国,韩信曾想发兵反叛,又认为自己没有罪,想朝见高祖,又怕被擒。
这时的韩信是一种矛盾的心态,武涉和蒯通劝韩信自立,韩信没有同意,但也没有处罚武涉与蒯通,尤其是蒯通,多次劝说韩信,起初韩信的态度是:
韩信谢曰:先生且休矣,吾将念之。
韩信答谢说:先生暂且说到这儿吧!让我考虑考虑。
谁说韩信没有自立的心思?他只是不敢反,因为没有成功的机会,至少韩信认真地考虑过蒯通的建议。
后来韩信的态度是:
韩信犹豫不忍倍汉,又自以为功多,汉终不夺我齐,遂谢蒯通。
韩信犹豫不决,不忍心背叛汉王,又自认为功勋卓著,汉王终究不会夺去自己的齐国,于是谢绝了蒯通。
韩信是犹豫不决,根本就不是坚决拒绝。
蒯通劝韩信自立,韩信一直是犹犹豫豫,考虑很久
可以想像当时韩信的内心有多挣扎,一直就是左右为难,反吧,没有成功的机会,不反吧,蒯通说得也有道理,就这样一直犹豫,最终还是不敢反。
史书都记得这么清楚,还有人认为韩信对刘邦忠心,哪来的忠心,这就是利益权衡,两权相害取其轻,是利益妥协的结果,跟忠心有什么关系?
韩信不傻,反刘邦没有成功的机会,是死路一条,这是他不敢反的原因。
但是韩信内心一直在犹豫,甚至有可能私下在准备谋反,谋反是一件复杂而长期的工作,不是那么简单的点个头就行,要做准备的。
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,所以才会有人告韩信谋反,而且像蒯通劝韩信自立的事后来也被人知道,这些事都证明了韩信有谋反之心,但他没有谋反之胆,也没有谋反的实力。
居然还有人认为韩信是无辜的!哪里无辜了?从头到尾不是威胁君主,就是考虑过自立,甚至还想发兵袭击,就这样,刘邦也没有杀韩信,只是把他贬为淮阴侯。
韩信从来就没有忠于刘邦
韩信被刘邦抓捕的时候居然还说道:
狡兔死,良狗烹;高鸟尽,良弓藏;敌国破,谋臣亡。天下已定,我固当烹!
我只觉得可笑,韩信根本就不是兔死狗烹、鸟尽弓藏的例子,他是自己作死。
咋的,有功之臣就能为所欲为了?就能不守法了?
后来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过一句话:
朕览汉史,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,意常尤之。及居大位以来,常欲保全功臣,令子孙无绝。然卿居官辄犯宪法,方知韩、彭夷戮,非汉祖之愆。
我阅读汉朝历史时,发现汉高祖(刘邦)的功臣能够保全自身并善终的很少,对此我常常感到遗憾。自从我登上皇位以来,一直希望保全功臣,让他们的家族和子孙延续不绝。然而你们这些人在任职期间却屡次违反法令,这才明白韩信、彭越被杀,并非汉高祖的过错。
仔细体会这话的含义,你才会明白韩信为什么一点都不冤。